A 第一个10年(1983-1992)
老总工资高过经委主任
一个德赛抵好几个县区GDP
“当年,是说搞就搞;没人才,没资金,只能硬着头皮上。”范品魁日前在寓所接受南都记者采访时说。这位80多岁的老人时任惠阳地区经委主任,他至今还清楚记得:1983年下半年的一天,他买菜时遇到年龄相仿的地区外经委办公室主任李欣,现场“抓丁”,让其参与筹建惠阳地区工业发展总公司,随后李欣走马上任,成为惠阳地区工业发展总公司第一任总经理。
上世纪八十年代中期的惠州,工业几乎空白,1980年惠州全市国营企业经济总量不够3000万元,1979年到1983年G D P年均增长始终徘徊在3.9%~5.4%之间。
现在回头看,这一年正是惠州从“农业”向“工业化”转身的一个关键点。“1983年惠阳地区的行署副专员、党组副书记林树森找到我说,我们搞个工业发展公司吧。”范品魁回忆道,当年9月惠阳地区工业发展总公司(德赛集团前身)迅速成立,从地委直属机关抽调了5个人“下海”,全部家当只有一间10多平方米的办公室、2张办公桌、1个天台,旗下2家亏损的工厂。
1986年与香港金山集团的合作,成为一个转折点,也开启了惠州工业引进外资“借船出海”的新模式。金山集团是上世纪80年代香港一家颇有名气的实业公司,主要做汽车音响、高能电池。“林树森亲自带队去香港与罗氏两兄弟洽谈,出动当时惠州的最高礼遇招待,之后金山集团成为第一家到惠州投资的国际化大企业。”
随后几年该模式一再被复制。飞利浦在中国的第一个项目———汽车音响动工,1987年飞利浦总裁乘专机直飞惠州访问,轰动一时;与全球最大的录音机芯厂商合资的“信华精机”投产;“王氏”多层线路板工厂、澳洲“奇胜”低压电器项目、美国“唐德”电子厂也落户惠州开工。
一时间,鹅岭西路13号成为惠州工业最闪耀的地方。中欧、信华两栋厂房占地8000平方米,是当时惠州最大的工业企业,也是惠州最豪华的地标建筑。几乎所有的党和国家领导人视察惠州,必定来看这里。范品魁感慨,“最早那一批人具有苦干精神,当时老总比我们工资高,我说这是好事。时代是发展的,这是进步的表现。”
到1988年,惠州市工业发展总公司销售收入达到3亿元。当年全市GDP仅32亿元,其中工业产值不过8.4亿元。到1992年德赛集团组建,德赛30多家合资厂先后投产,年销售收入比惠州几个县区GDP总和还多。
现任德赛集团董事长、总裁姜捷回顾说,“1983年到1993年德赛的第一个十年是引进外资,‘借船出海’的十年,奠定了德赛发展的工业基础。”当时合资模式通常为外资控股70%左右,中方占小股。“市场在外,原材料采购也在外,两头在外,我们自身根本还没有研发能力。”
B 第二个10年(1993-2002)
尝试发展自主业务
产值不到集团10%
德赛集团的成立,与邓公南巡是同一年。1992年经惠州市政府批复,在惠州市工业发展总公司的基础上组建德赛集团。此时,德赛集团产值已达20多个亿,占惠州整个工业的三分之一强,积累了“资金、人才、技术”。
九十年代初,在时任分管工业的副市长李鸿忠(现任湖北省委书记)大力支持下,德赛集团一方面巩固和扩大合资企业的发展,另一方面加强自主产品和市场的开发,开始尝试走自主产业发展的路子。1993年,德赛集团成立了以制造“电话机”为切入点的德赛电子公司。
“为什么进入通讯行业?因为我们合资企业唐德公司的产品也是通讯类,工程技术管理人员比较熟悉。如果选择完全陌生的领域风险会很大。”姜捷说,最早自主产品的切入点与过去合资企业产品的延伸关系很大。
经过技术人员反复试验,很快研发出“德赛牌”普通电话机,并取得邮电部的入网证书,随后“德赛牌”无绳电话机也面世,填补了当时国内空白,取得了良好的市场反应。
姜捷在当时是集团分管普通电话机业务的负责人之一,“为开拓全国各地的市场,我们亲自去推广;哪怕义乌一个非常小的老板,都觉得是非常重要的大客户。那时德赛没名气,有求于经销商。”1997年德赛电话机的年销售还不到4000万人民币。
1998年德赛开始有规模地进入视听领域,包括电池、V CD、D V D、手机电池组装等。姜捷回忆说,特别是九十年代末那几年,总裁许光(现任潮州市委书记)尝试在国内外建立起自己的营销网络,德赛品牌影响力迅速建立。“当时德赛V C D和D V D这两个系列产品不仅出口量较大,客户层次和结构也很高,包括美国百思买、英国特易购(T ESCO )、国际最大的家电连锁商都经销。”姜捷说,2003年4月德赛集团在信产部的电子信息百强企业中排第21,同时德赛电话机以451万部产销量排名第一。
到2002年,德赛三个自主产业的年销售额已达5、6个亿了,而德赛集团当年的销售收入约70亿。第二个十年结束时,自主品牌规模在德赛集团的份额不到10%。但这一结构在第三个十年的今天却“倒了个个”,实现大逆转。
C 第三个10年(2003-2013)
痛苦清算聚焦核心业务
反收购实现结构逆转
2001年末姜捷出任德赛集团董事长、总裁。他把2003年到2013年看成是德赛的第三个十年。
他说,“正是有了前两个十年的沉淀和积累,才实现了德赛技术和管理创新的第三个十年,在产业聚焦和战略定位上把握住了发展机遇。”2009年起德赛开始聚焦核心业务,这与之前多元化时吃的亏有关。
2007年前后,德赛在电池领域投了不少项目,成立镍氢电池、碱性电池、锂电芯工厂以及蓝牙项目等,但效益甚微,甚至一度让亏损拉低了整个集团的净利润的增长。“单一个做电池电芯的聚能公司就亏了1亿,其他一些相关项目加起来也有几千万,后来都做了收缩和清算;当时要清理这些问题,还是付出了比较大的代价。”姜捷对此并不讳言。
2009年德赛电池(000049)年报中也有说明,公司关闭或变革了长期亏损的业务,聚焦并重点发展移动电源业务。
姜捷坦言,2007年、2008年德赛一度面临很大压力。“有时新机会没抓住;为培育新机会投入很多,技术培养成效有递延性,当时看不到……是转型过程中最痛苦的。”外部环境上,2008年暴发金融危机,大比重的外销业务也受到严重影响。
近几年德赛放弃低端大众化产品,集中资源优势发展核心产业,实现产业转移升级。新能源电池是德赛核心产业之一,“特别是微型电源管理系统,在智能手机高端市场,可以很确切地说,我们占有率是全球第一。”德赛电池近几年年报也显示,受益于成为苹果、三星、诺基亚、索尼等移动电源的核心供应商,公司利润持续保持高增长,今年1-9月实现净利润1.15亿元,同比增长超四成。
在电动汽车的大型电源管理系统上,德赛也是国内第一。“全国1.2万辆电动汽车中,我们大概提供了7000辆大型电源管理系统,已成功批量应用于北京奥运会、上海世博会、广州亚运会、天津达沃斯论坛等绿色大巴。”
此外不得不提的一笔,就是2010年德赛对西门子V D O (惠州)公司精彩的“反收购”,这是国内本土企业在汽车电子行业,首次成功收购合资企业外方的全部股权。
2007年底西门子出于战略考虑,以114亿欧元将称雄全球汽车电子业界多年的西门子VDO整体出售给德国大陆集团,包括西门子VDO(惠州)公司外方拥有的70%的股权。德国大陆进一步提出,希望购买德赛集团所持有西门子VDO(惠州)公司30%股份。
姜捷说,我们不愿意继续扮演配角做“小角色”,我们梦想做“主角”,于是下决心“反收购”,即由德赛收购外方70%的股份。开始谈判异常艰难,谈判历时两年多,经历40多轮“交战”,最终西门子V D O (惠州)公司股权花落德赛,公司更名为德赛西威。
“通过这一收购,德赛成为中国最大的汽车电子产品设计和制造商,拥有国内最高端自主技术及最好的品质保证能力。”姜捷说,在中国汽车影音导航前装市场,与众多整车厂家合作的德赛西威已占据欧美车系超20%以上的份额,成为国内客户首选的车载导航品牌。
今年,德赛三十。经30年风浪搏击,德赛已成长为一家年销售收入超百亿元的大型电子信息企业集团,旗下拥有全资、控股、合资企业近30家,其中1家上市公司,涉及汽车电子、新能源电池、移动通讯、数字视听等多个领域。今年前10月实现利税10 .33亿元,同比增长26.82%,预计今年利税可望实现30%的增长。
附:德赛集团董事长、总裁姜捷:我们要做“百年老店”
http://paper.oeeee.com/nis/201312/19/15549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