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伙伴资讯

  • 禾赛科技李一帆:硅谷网红要打倒特斯拉 这家公司跟激光雷达杠上了
  • 2016-12-07

  •          编者按
             既是气体分析与无人驾驶用激光雷达领域的开创者,又是极具逗比精神的非主流网红。禾赛科技CEO李一帆这位精密仪器系2004级小师弟告诉我们,清华理工男怎样在逗比中追求卓越。快乐工作、快乐生活!欧耶~~~

             “我是个网红。”在对禾赛科技CEO李一帆进行采访的一个多小时里,这是我记得最清楚的一句话。
             在我的印象里,网红要么是腿长腰细圆锥脸的妹子,要么就是极具逗比精神的男屌丝——一个天然气检测与激光雷达公司的CEO却跟我说他是网红!?
             不过自动驾驶毕竟是目前最具有科技感的创业领域之一,而激光雷达又是高级自动驾驶几乎必不可少的一个部件。在这样一个高技术含量的领域里,非主流网红李一帆和他背后的禾赛科技用了一年多的时间,就拿出了国内首款可上路实测的32线激光雷达,并在展会上进行了公开展示,在业内引起了一个小小的轰动。

             清华学霸变身硅谷网红
             与李一帆见面的时候,他刚从河北回到北京,并且稍后还要赶着飞回上海,当时的时间略显仓促。看到他的第一眼,李一帆正坐在三元桥地铁站的一个咖啡厅里,一边使劲地往旅行袋里塞他刚买的新款MacBook,一边淡定地喝着柠檬咖啡。
             那是一个棕色真皮质地的旅行袋,看起来很高档,里面塞满了李一帆此行的各类衣物与日化用品,不过很显然——这个袋子几乎放不下一个带着包装盒的Mac了。
             “我要是一天见不够5波人我就觉得是在浪费生命。”喝完柠檬咖啡腾开了另外一只手后,李一帆终于把他的新电脑塞了进去。很明显,这个身高1米8,穿着黑色毛呢风衣的男人对待工作就像是对待他的旅行包一样,能塞就要把它塞满。
             这也正如他在美国的那七年时光。
             2007年,在清华大学精密仪器系读大三,且是校学生会副主席的李一帆收到一家硅谷公司的邀请,该公司愿意资助他去美国进一步深造——包括研究生与博士期间的学费,但前提是需要在该公司工作两年。
             这是一家从事半导体行业机器人研发制造的公司,而李一帆在这家公司的工作就是参与设计半导体机器人。完成两年的工作后,李一帆继续接受该公司的资助在伊利诺伊大学香槟分校读了个机器人博士,捣鼓的是人体增强用的机械外骨骼。
             李一帆的研究方向是智能穿戴机器人的控制识别系统,说的具体点就是写一套算法来分析外骨骼上各个传感器的的数据,从而判定使用者是走路、跑步还是上楼。在测试期间,李一帆都是无比猥琐地抱着笔记本跟在测试者的身后摆弄电脑,并且中间还需要另外一名同学帮他拎着数据线。
             在学习与工作之外,李一帆也没有忘记尽情享受他在美帝的快乐时光,登顶优胜美地、与商业大佬聚会、黑色星期五时在商店外露宿、买一辆老车横跨美国,甚至,甚至是做了一颗全球最大的(电动)钻石!…几乎常人能够想到或是想不到的生活方式与玩法,他在美帝都干过,就是深受资本主义腐朽思想毒害。
             大概2012年开始,李一帆将他在美国的这七年里的照片组成了一个相册,取名为《我在美国的第一个七年》,并发布在了人人网上。也许是刚好Touch了一部分屌丝群体对 “精彩”留学生活的向往,李一帆这个相册在人人上引起了轰动,累计有2万次的分享以及150万次阅读量,而李一帆也霸占了人人网人气之星第一名的宝座长达数月,还曾在一天内收到过上万个好友申请。

             创业:从硅谷到上海
             在中国文化中,有能力才华的人是应该去创立一番事业的,在其他公司的工作的意义除了填饱肚子,更多的是在为以后的创业积累经验。
             李一帆是如此,他的另外两个好基友孙恺与向少卿也是如此。李一帆刚到美国的时候,孙恺和向少卿正在斯坦福读研究生。彼时,孙恺师从美国工程院院士、全球知名光学专家汉森教授,主要研究方向是利用激光能量分布的算法检测空气中的成分,而向少卿在研究生毕业后则直接去了苹果公司,参与设计了五代iPhone的主电路板。
             2013年,李一帆博士毕业,拿到了西数的offer,出任首席工程师一职。
             “不过这个首席并不是只有一个,我才刚毕业。”还没等我张嘴问,李一帆就让我明白了另外一个道理——原来美国文化里的首席并不是最厉害的意思。
             而在这之前,李一帆与向少卿已经入伙到了由孙恺发起成立的创业项目中,为了向硅谷圣地圣何塞致敬,他们将自己的公司取名为禾赛科技,孙恺是董事长、向少卿为CTO,而李一帆则出任CEO。当然,这家伙最后还在一次硅谷的聚会上迎娶了同样在美帝留学的白富美。
             “为什么我是CEO?因为CEO要负责融资啊!即懂技术又有朋友的人才能够把我们的项目给投资人讲明白啊。”李一帆淡定的说道, “至于技术问题,有孙恺和向少卿两个人哪轮得上我?”
             2014年,由于国内拥有更好的发展机会与创业环境,禾赛团队全体放弃在美国的工作与移民机会,将总部搬回上海。得益于孙恺和向少卿在斯坦福光学实验室的经历,禾赛科技拿到了斯坦福上述通过激光能量分布进行气体检测的专利授权,以此为基础开发出了一套天然气检测仪,并成功拿到了国内最大的民营燃气集团的订单。
             “与市面上最有名的同类产品picarro相比,我们的产品在检测范围、检测效率上都更具优势,且成本只有对方的一半。”眼下,天然气检测设备每年能够给禾赛带来数千万元的营业收入。 除了车载的检测设备外,禾赛科技于2015年还开发了一款手持式的激光甲烷检测设备,在2016年又与大疆一起开发了全球首款无人机载燃气安检系统。

             德国之行与激光雷达
             随后的事实证明,空气与天然气检测设备的生意撑不起禾赛团队想要创立一家能够改变世界的伟大的公司的野心,团队开始寻求新的方向。当然,由于团队一直都在与激光打交道,他们将最终的方向锁定到了自动驾驶汽车用激光雷达方面,因为这个领域的技术难度够高——这就意味着蓝海市场,另一方面市场前景也足够广大——汽车与交通行业都有着上万亿美元的市场规模。
             “这些分析谁都会,但是眼前最大的问题是汽车厂商们准备何时将激光雷达搭载到量产车型上去。”李一帆的考虑不无道理。虽然激光雷达是自动驾驶汽车领域的核心硬件,但是仅靠谷歌、Uber、福特、宝马等公司些自动驾驶测试车,激光雷达卖不出去几个。
             “我们现在看到的汽车都是五年前设计的,所以你需要弄明白未来两三年的高端量产车是什么样子的。”提起未来几年的汽车,李一帆很自然的想到了汽车工业的圣地——德国, “但是一个创业公司的CEO想要与体量巨大且略显传统的汽车巨头们建立联系几乎是不可能的事情。”
             早在2013年禾赛科技成立之初,李一帆就接受过创业邦的专访,还上过一期封面。不过让他没想到的是,创业邦的封面除了能够给他老妈拿来作为炫耀的资本之外,还间接帮助他促成了今年的德国之行。
             今年年初,创业邦的一位高管告诉李一帆说柏林政府组织了一场亚太柏林周的活动,想邀请一位创业者演讲,但是有几个条件,一是来自中国,二是英文好,三是创业项目符合德国人的调性(精密仪器、机械部件等)——这几乎就是为李一帆量身订做的舞台。
             虽然嘴上说着不想去,但是李一帆的身体却很诚实。在借口没钱争取来了柏林政府的差旅补助之外,他还觉得不能浪费这次德国行的机会,必须要挖来一些消息。
             “与高层不好接触我找基层人员总行了吧。”仗着自己在清华大学、斯坦福以及硅谷等地的数千好友,李一帆在出发前疯狂的在社交网络上发送消息,寻求引荐中国籍德国车企工程师认识,巅峰时候一周竟然要发三条。
             最后的结果至少对得起他网红的称号,李一帆要到了300多名在德国车企、供应商、科研院所、高校里工作的中国籍工程师、科学家、研究生的联系方式,其中最夸张的是某公司的一个办公司里四名中国员工,他们四人竟然同时被多个朋友引荐给李一帆认识。
             在上述找到的300多名朋友中有100多名与禾赛未来的方向直接相关。他在柏林一待就是一个多月,陆续见了其中的50多位。
             “50位,包括整车厂、供应商、高校、研究机构等多个领域的从业者。与这么多人面对面地聊过之后,你就什么都明白了。”出于对德国公司法规的尊重,李一帆不愿过多地谈及这次德国行的细节,也没有透漏到底是与哪些车企的工程师有过接触。
             但是公开资料显示,2017款的奥迪A8即将搭载来自IBEO的8线激光雷达,而这款车型也有可能将是全球首款搭载激光雷达并能够实现NHTSA Level 3级别自动驾驶能力的量产汽车。
             从德国回来后,李一帆知道这件事情不能再等了,应该立即上马。

             首个公开测试的国产激光雷达
             2016年10月底,第十八届中国国际工业博览会在上海举行,禾赛科技除了展示了之前的天然气检测设备外,还直接拉出了一辆顶着32线激光雷达的蓝色奥迪A5。
             “如果你是苹果公司,你怎样证明iPhone的拍照性能?”提到产品质量,李一帆显得非常自信, “同样是800万像素的摄像头,一般品牌的手机拍出来的照片能跟iPhone比吗?”
             李一帆不愿意过多的谈及产品的参数,“我们是第一家敢把产品拿到大型展会上公开接受测试的公司。”在他看来,目前国内激光雷达行业还处于一种纸上谈兵的阶段,各家公布的数据与参数非常接近,然而一款好的产品也必须要用实际效果来说话。
             当前的激光雷达领域,标杆无疑是从事激光雷达研发达十几年之久的Velodyne,其64线激光雷达产品几乎是谷歌、Uber、百度、宝马等自动驾驶汽车的标配,但是由于技术难度较高,这一64线产品的售价也高达7万美金——比某些豪华轿车还贵。
             “目前Velodyne的产品已经广泛被各个自动驾驶测试方所采用,你们怎么去拿下这一市场,又怎么与… …”我直截了当地向李一帆抛出了两者对比的问题,但是还没等我将问题说完,李一帆就打断了我的提问,“首先需要说明的是,我们的是32线产品,而那些测试车上装的都是Velodyne家64线的产品,把两个规格的产品放在一起对比不太合适。”
             面对这类尖锐问题,李一帆没有绕着回答,而是在指出了问题本身错误的地方之后再次作答。他认可Velodyne在激光雷达业内的领军地位,并且表示对方可能会在跌落、高低温、剧烈颠簸等极端情况下具有更好的稳定性, “但是我们也有自己的优势。”李一帆总结道。
             首先,禾赛的激光雷达产品从一开始就是以量产的标准来设计的,而 “Velodyne的产品确实很不错,但是是手工组装的,量产是一个很大的问题,现在经常出现六个月拿不到货的情况。”
             其次,价格是Velodyne旗下产品最大的弱点,也是禾赛等竞争者从老大手中抢夺市场份额的关键。 “虽然Velodyne称其在订单达到100万单的时候能够把售价做到500美金。但是关键是何时能够做到?”李一帆告诉智东西,禾赛的32线产品肯定会以相当大的价格优势来参与竞争。
             最后,禾赛会推出软硬结合的整体方案。李一帆表示,像是奔驰宝马这样拥有很强的研发能力的大公司,他们能够自己开发配套的识别算法,但是实力较弱的中小车企则更愿意采购具有配套软件算法的零部件来装车,为硬件产品推出配套的识别算法,直接将识别结果进行输出,是禾赛的另外一个优势。
             谷歌、Uber等巨头在自动驾驶领域迅速推进让整个汽车行业如临大敌,他们也在也来到了一个当年诺基亚所面临的这样一个关键节点,而激光雷达又是节点中的一个节点。
             前几日,宝马举行了一场BMW Beijing Inspiration Tour的活动,邀请了一批中国相关公司前来演讲,以了解这些公司在从事哪些业务,以及是否与宝马有合作的可能。在宝马虚心向东方的求教过程中,李一帆也代表禾赛科技向宝马集团来自全球的二十多位高管讲述了自家的激光雷达产品,虽然我并不知道最后禾赛是否与宝马达成了合作,但是据说他在当日的活动中竟然大喊了一声 “打倒特斯拉!”,结果引来了一片掌声,耿直的德国人就这样赤裸裸的表达了对特斯拉的敌意。
             “激光雷达厂家就那么多,而整车厂商的任何一个零配件也肯定都会选定两个以上的供应商,这是我们的机会。”对于进入到前装市场的可能性,李一帆非常自信,他表示禾赛与主流的整车厂以及自动驾驶方案商都进行了接触,且其合作流程也已经进入到了实车测试的阶段。

             结语:充满机遇的自动驾驶
             谷歌Uber们在自动驾驶上的高歌猛进,打开了撬动有着上百年历史、上万亿美金产值汽车行业的可能,也为创业者们带来了一系列新的创业机会。
             在Velodyne推出一款专门针对自动驾驶汽车使用的32线激光雷达之前,其曾向各大汽车厂商寻求关键的技术参数,但令人惊讶的竟是,竟然没有一家汽车公司能够给出
             他们相应的技术参数或是指标,可见整个自动驾驶行业背后发展的机会与空间之大。
             当然,从业者少也从另一个侧面说明了这个行业的技术门槛之高,在禾赛科技现有的近50名员工中,毕业生至少是985院校的硕士,而有过工作经验的员工也多来自卡尔蔡司、泰克、联影等相关光机电领域一线企业。
             “最终需要几千万美金吧。”在问及总共需要投入多少资金才能够将自家的产品做到量产车上并实现商业化之时,李一帆如是说道。


    禾赛科技CEO李一帆在马桶上为IEEE期刊拍摄的作者封面

             http://zhidx.com/p/66770.html


             附1:禾赛科技发布首台国产32线激光雷达 正式加入无人车大战

             如今,激光雷达已成为国内所有关注高科技的投资机构都密切关注、唯恐错过的领域。禾赛科技此前从未出现在这片战场中,官网也没有展示过此方面产品。此次首次发声便拿出了32线激光雷达,且在媒体上公开其路测视频,并在大型展会上现场展示扫描效果,这在国内多线激光雷达生产商中均属首次,瞬时轰动业界。

             出人意料,国内首款32线激光雷达亮相
             上周刚刚结束的第十八届中国国际工业博览会上,禾赛科技显得很亮眼。展区位于大疆旁边,在100平米的明亮展区中,陈列着禾赛科技成立以来的历代产品,其中包括其首次对外公布的无人驾驶及辅助驾驶可用的32线激光雷达(LiDAR)。该产品采用混合固态设计,水平视场角360°,垂直视场角30°,可实现150米探测距离,已完成大量公开路测。
             目前,激光雷达处于“有赛道,有赛手,没有裁判员”的局面,各生产商纸面上的量化指标非常接近,只能通过实测效果来分辨高下——可在此之前,除了两家国际巨头公司,似乎没人敢直接把实测视频这么大胆地公布出来,足见禾赛对其产品的信心。
             早前,激光雷达之所以未大规模普及,源于其在行业内人士心中普遍的“高昂成本”印象,目前售价均在上万美金级别,普通无人车标配的Velodyne生产的64线激光雷达甚至高达8万美金,一个激光雷达比一辆车还贵,自然让造车者敬而远之。
             然而,价格下降的趋势已经非常明显。国际顶级激光雷达生产商Velodyne专为车企设计的32线激光雷达Solid-State Hybrid Ultra Puck™ Auto,宣称若订单量达到100万台,可将单价降到500美金。而禾赛科技更是表示,其从设计之初,就注重自动化装调,未来可在1万台订单量的情况下将单价控制在500美金,甚至更低。
             禾赛科技CEO李一帆说,明年1月份,禾赛将先期为合作伙伴小批量供货,届时价格会“非常有竞争力”。

             规则已变,汽车产业迎来“乱世”
             汽车这个重型产业,过去100年都没有大变化,一直保持着传统而格局难改的高冷姿态。直到近两年,“汽车”突然横冲直撞地驶入创投市场的聚光灯下。
             100年前的汽车产业,还是个百团大战的新战场,模仿、跟进的成本很低,1900年到1910年,仅美国就有两三百家汽车厂商。但后来,汽车对装配工艺的要求越来越高,一辆汽车的零件多达3万多个,这个数字意味着很长的价值链——最有效率的造车厂,从原材料采购到售车也需要300天,对资金实力要求极高。汽车称为“工业之王”,这个名称当之无愧。
             近年来,科技的进步为汽车产业带来了几波巨浪。
             第一波巨浪是新能源化。做电力基础设施的大牛入场了。电动车的汽车零件只需一万个左右,价值链极大缩短,资金的周转周期也缩短,电力基础设施也在布局,意味着后来者终于开始有实力跟传统巨鳄竞争。
             第二波巨浪是汽车共享。做互联网的大牛入场了。Uber、滴滴等汽车共享平台用互联网的方式进入,绕开造车,直接解决出行问题。现在每一辆车的平均使用率可能只有10%,汽车共享将让每一辆车更充分地被利用,使汽车需求量逐渐降低。
             第三波巨浪是智能化。做人工智能的大牛纷纷涌入战场。
             第四波巨浪是网联化。做通信基础设施的大牛也入场了。
             几波巨浪裹挟之下,造车方式全面改变,直接将传统车厂推到了悬崖边。
             曾有业内大佬告诉Xtecher,若把汽车产业比喻成拳击赛,传统的汽车产业像是重量级拳击,实力强大且规则固定,只有大个子、拳击手才能玩,人人戴着拳击手套,只能打这个地方不能打那个地方,不能用肘子不能动腿。可随着这几波新事物的出现,现在的汽车产业更像是日本的K1(世界异种格斗级大赛),空手道、功夫、截拳道、泰拳都可以加进去玩,动肘子、撩鹰腿,各种招数都能派上用场——如此一来,原来的大个子们该多难受?
             传统车厂面临着左右互搏的窘迫境地:明明知道汽车共享会降低汽车需求,也不得不去做。通用汽车投资了Lift,欧洲的车厂做car-to-go,中国也有车厂做分时租赁。而智能驾驶更是燃起全行业的high点,国内但凡实力雄厚的人工智能团队,几乎纷纷涉足汽车行业。
             如今,传统汽车行业面临的对手并不是一个孤独的复辟者,呼啸而来的是一个全新的时代:近看新能源汽车、汽车共享,惊涛拍岸;远看网联、智能、自动驾驶,洪波又起。此刻入场的玩家,面临的是“乱世出英雄”的机会。此时进入,趁乱建立新的格局,成为了近几年来汽车行业群雄并起的原因。

             智驾混战 激光雷达稳步入局 激光雷达是否会成为自动驾驶标配?
             业内分化成两大阵营,禾赛科技CEO李一帆打趣地说,这个游戏叫做“Elon Musk against the world”.
             第一大阵营只有一位高调玩家,马斯克主导的特斯拉,迟迟没有采用激光雷达。
             早前,特斯拉因出现多起命案而被业内人士诟病,不得不对自身的无人驾驶系统进行升级。上月宣布其量产的Model S,Model X和Model 3车型,都将使用“摄像头+超声波+毫米波”的传感方案,包括8个摄像头、12个超声波传感器以及一个毫米波雷达,并称将“实现完全自动驾驶以及比人类驾驶员更高的安全性”。至此,特斯拉依旧没有选择激光雷达。
             特斯拉的选择是基于价格考虑。马斯克相信,摄像头、超声波和毫米波的低价组合,可以保证在任何天气实现周边环境360度探测的情况下,实现产品化推广应用。摄像头擅长识别车辆、行人、标志牌颜色等,但容易受光线、天气影响,稳定性差。毫米波雷达在不同光线和天气中表现出较强的可靠性,但分辨率较低,而且无法准确识别行人。两者互补。
             第二大阵营则是以谷歌、百度和优步为首的无人驾驶人工智能领域的领导者,和多个高端德系车企。激光雷达是必备。
             作为世界上最赚钱的公司之一,谷歌为其无人汽车项目注入巨额资金,隶属于Google X 项目的谷歌无人驾驶汽车,核心设备是一部价格非常昂贵、目前还无法大规模量产的激光雷达。激光雷达就是谷歌无人汽车车顶的锥形设备。谷歌在早期原型车中使用的激光雷达是由一家名为Velodyne的公司生产的64线激光雷达,价格高达7万美元。而百度为了加速其无人驾驶和高精地图的开发工作,也已采购了数百台同款64线激光雷达。此外,优步在美国匹兹堡试运营的100台无人驾驶网约车同样使用Velodyne的激光雷达。
             而德系(奥迪,奔驰,宝马)和美系(福特)等主流欧美车企过去几年也一直在研发使用激光雷达的高级辅助驾驶车辆,并且将陆续在未来三年内面世。据奥迪一级供应商TTtech透露,由德国IBEO公司开发的激光雷达将于2017年选配于新款奥迪A8。
             相比摄像头,激光雷达的优势在于可以准确测量物体位置和速度,并且不受环境光照影响。激光雷达与毫米波雷达相比,可以准确测量物体的细节,而毫米波雷达对检测非金属物体有极大的不确定性。比如自动驾驶中最重要的行人检测,毫米波雷达的漏报率之高使其完全无法被决策系统依赖。此外,激光雷达是目前最有效的实现无人车厘米级定位的传感器。 总之,环视全球市场,激光雷达与自动驾驶的搭配,已逐渐被主流认可。
             Xtecher曾访问专注做智能驾驶的驭势科技,其今年年初曾表示不用激光雷达,因为成本太高,而近期,驭势科技也在密切关注国内涌现的激光雷达厂商。 “价格降下来了,我们当然乐意考虑。”驭势科技董事长兼联合创始人赵勇对Xtecher说。
             现有激光雷达售价之所以高,一大成本是人工组装。成本压缩除大规模量产外,还可在设计上下功夫。以禾赛科技举例,其设计之初就充分考虑到量产的成本结构和装调工艺,整个产线实现高度自动化。
             新鲜事物都有一个演进的过程。
             十年前,毫米波雷达市场单价一万美金,十年后的今天已降到了一百美金,甚至五十美金。类比之下,激光雷达或许也会按此路径发展,当单价足够低时——恐怕连马斯克也没有理由拒绝它。

             市场苏醒,国内激光雷达厂商纷纷发力
             环视国际顶尖激光雷达公司,美国硅谷的Velodyne和德国公司Ibeo的产品应用最为广泛。
             Velodyne为老牌激光雷达生产商,已经完成百度和福特领投的1.5亿美金的融资,其产品为多线3D激光雷达,有16线、32线、64线三种。而Ibeo的激光雷达,一般为4线或8线,用于检测前方车辆、行人、地线、马路肩、路栏等物体。另一家固态激光雷达厂商Quanergy的产品仍在实验室研发阶段,却也完成了近2亿美金的融资。
             今年年初,国内关于激光雷达的消息还非常少,近半年来,相关报道数量指数级上升。
             10月28日,禾赛科技首次推出32线混合固态激光雷达及实测视频;速腾聚创10月初推出16线混合固态激光雷达RS-LiDAR;北科天绘在2016年5月推出16线360度导航LiDAR ——R-Fans。
             大格局动荡,少不了众人推力,国内激光雷达车厂的纷纷入局,无疑将加速其普及,同时加速自动驾驶时代的到来。现阶段,激光雷达市场尚处于起步阶段,趁着汽车产业游戏规则的变化,拥有核心技术和优质产品的公司均有可能在新格局中占有一席之地。

             成功转型,禾赛科技强势入主
             禾赛科技起初业务并非激光雷达,却一直致力于激光传感器的开发。
             2012年12月在美国硅谷成立后,于2014年10月落户上海嘉定,当时的主营业务为激光传感器开发,包括雾霾检测系统和天然气安全检测系统。禾赛于2015年11月完成了手持式激光甲烷遥测仪的研发,并于2016年2月与大疆创新战略合作,开发了世界上首套无人机载天然气安全巡检系统。
             做激光雷达的想法出现在去年12月底。
             “绝对是个全明星团队,清华的都不止10个。拥有了谷歌苹果级的团队,却没有在做一个同样伟大的万亿市场。”禾赛科技董事长孙恺对Xtecher说。在有了稳定的营收后,禾赛的团队结合多年的激光传感器开发经验,马不停蹄地开始搜寻这个万亿市场。
             激光检测原理可以在很多行业得到应用,例如食品检测、室内甲醛检测等。禾赛最终选择了“激光雷达”,因为它是“机器人的眼睛”。而在激光雷达的无数细分应用场景中,又包括了扫地机器人、物流仓储机器人、无人机和测绘等不同的行业。它们都因为技术门槛不够高,产品不够标准化或者市场过小等原因被否决——最终,大家的目光一致锁定在了
             “无人驾驶激光雷达”,因为它足够大、足够难。但是它太贵了,很多人并不确定它是汽车的未来。
             “无人车一定会用,但量产车上用不用,自己心里也没底。”李一帆说。
             恰逢“亚太柏林周”在德国举办,李一帆有幸作为唯一的中国演讲嘉宾,来到了德国,一呆就是近一个月。这一个月的时间,他跑遍了德国南北,挨个访问了奔驰、宝马、奥迪、保时捷、大众、欧宝、博世、大陆等著名汽车公司的总部和德国主流的做自动驾驶的高校研究机构,虚心向德国工程师请教智能驾驶行业的未来。这一圈转下来,李一帆只得出了一个结论,“不仅要干,而且要马上干。”
             决定了开发激光雷达,整个团队火力全开,把所有的研发力量都投了进来,不到一年时间就开发出了国内第一款32线激光雷达,并用产品得到了业内的普遍认可。
             其奥秘何在?
             “其实激光雷达和激光遥测仪比你以为得要更相似,”禾赛CTO向少卿说,“两者都是通过把激光打到远处物体表面,通过准确分析微弱的反射光来得到计算结果。公司成立三年来积累的所有光学、电子、机械和算法都在激光雷达上得到了充分的应用。甚至包括开发两套仪器的工程师所需的技能,都高度重合。”
             禾赛科技开发激光雷达的近30位工程师,大都是在光电领域有深厚积累的博士和硕士。他们不仅毕业于斯坦福、清华、交大、浙大等名校,同时具备了在苹果、三星、联影、泰克、中科院光机所、中科院技物所、中科院半导体所等知名科技公司和研究所丰富的研发经验。同时,禾赛开发无人机机器视觉导航的原班人马,又接过了开发摄像头和激光雷达数据融合及特征识别的重任。
             尽管禾赛是激光行业的“老兵”,无人驾驶激光雷达依旧是异常艰巨的技术挑战。
             为什么难?
             激光雷达是对每一子系统要求都有极致要求的大工程。比如,激光雷达要能探测到150米远距离的东西,而光从150米以外返回到镜头的强度,会只有以前的大约十亿分之一,这对光路设计和电子系统设计会有非常高的要求;此外,要做到几厘米级距离的分辨率,等于在光速走过几厘米的时间内分辨出差别,这就要求电路系统需要进行每秒十亿次的采样;同时,要把32线激光的几百个子系统集成到拳头大的高速旋转的封闭空间内,还需要克服诸多的电磁窜扰等问题。
             “这样级别的产品,仅仅靠钱和时间的堆积是不够的。” 向少卿说。
             为了拿出这款激光雷达产品,以禾赛科技CTO向少卿为首的工程团队拿出了高强度的作业状态,他平均每晚2点离开公司,早上10点前又会出现在办公室中。
             禾赛惊人的速度更来自于华丽的创始人团队:
             董事长兼首席科学家孙恺,曾在斯坦福师从国际激光诊断大师汉森教授,完成了博士学位后在斯坦福担任副研究员,入选第十一批国家千人计划;CEO李一帆本科毕业于清华大学精密仪器系,博士毕业于美国伊利诺伊大学机器人专业,之后于美国西部数据集团就任首席工程师;CTO向少卿本科毕业于清华大学,之后获美国斯坦福大学电子工程和机械工程双硕士学位,毕业后就职于苹果,负责过5代iPhone产品的电路系统研发。
             如今,激光雷达已成为国内所有关注高科技的投资机构都密切关注、唯恐错过的领域。在工博会的5天展示,禾赛科技迎来了众多观众的驻足和惊叹,其中,有数百家潜在合作商和数十家投资机构表示了高度的合作意愿。
             禾赛科技源自硅谷的海归背景,和其对精英文化的用心锻造,使得公司呈现着一派新锐果敢的风貌。世界各地的一流人才来到上海嘉定投奔禾赛科技,面试现场常常临场考出奥赛级难题,工程师们的天赋和勤奋也迎合着这家公司的野心。今年10月21日,禾赛科技刚刚上榜由中关村创业大街联合普华永道评选的中国创业企业“创新先锋2016”二十强榜单。
             去年11月,Xtecher首次报道了禾赛科技,彼时,其已经历3轮融资,正势如破竹,李一帆反倒保持着理工科背景的严谨,对禾赛的未来没有做出任何空口承诺,他只是淡淡地说:“公司最大的资产还是品牌和人才。”
             如今一年过去,这支近50人的战队,已无比明确接下来的方向:禾赛科技将继续测试传感器可靠性,并开发更多线数、性能更高并且更先进的测量原理的激光雷达。

             路在何方?后移动时代的信仰
             今年,创投市场明显悲观了许多。
             自上个世纪80年代初开始,人类社会的信息化进程历经了三大阶段——PC、互联网、移动。如今,移动红利已逝,错过了三波大潮的投资人和创业者们,纷纷陷入思索:下一个霸主机会究竟在何方?谁将成为新时代的王者?
             这个问题的答案仍不明朗。有人说是VR,有人说是AI,有人说是区块链。每个领域都已硝烟弥漫,每个新玩家的入场都有无限可能。
             这是一个迷茫而悲观的时代,却亦是个让创新者心潮澎湃的时代。
             首先,大科技革命与大经济周期60年一共振,08年金融危机后刚刚开始新的一甲子。
             其次,信息技术革命20年小周期,经历了50-70年的架构化、70-90年的数字化、90-10年的网络化以后,正大步迈入智能化的20年,城头大旗变幻,人工智能强势入主。
             最重要的是百年难遇的三流汇一——物联网和大数据推动下的“信息流”,分布式能源互联网、新能源汽车正在重构的“能源流”,与这个世界的“交通流”,以一种前所未有的动能融汇贯通,划时代的变革就此拉开帷幕。
             这个机遇,对于很多人来说可能是一生一次。
             谁将成为新时代的王者?
             “一定是解放人性的技术。”禾赛科技CEO李一帆的回答坚定无比。



             Xtecher 贾聪聪 甲小姐 2016-12-07
             http://www.investide.cn/news/335295

             附2:李一帆 用技术拯救空气
             上海禾赛科技有限公司是由三个清华高材生创立的,致力于打造世界上最领先的气体分析环保仪器,通过对上下游企业的整合和技术革新,制造出低成本高精密气体分析仪器,让大众可以像看Google Map一样看到自己所处区域的实时大气质量报告。
             禾赛科技CEO李一帆对公司的未来极为自信,因为他们拥有该领域领先全球的技术,这是别人无法复制的核心竞争力。

             学霸-网红-创客
             在不少学生的心目中,李一帆是一名学霸。他从小到大的履历,就是所有家长期望的范本:高中保送上清华大学精密仪器系,毕业后在一家硅谷公司的资助下,到美国继续求学,7年后以美国伊利诺伊大学香槟分校机械工程系博士的身份毕业,顺理成章地进入硅谷名企工作。
             而在众多网民眼里,他是个不折不扣的网络红人,隔三差五就会因为不同的事情小火一把。事实上,李一帆一直在做一些别人不会轻易尝试的事情。
             2008年,李一帆与在斯坦福大学留学的孙恺(现任禾赛科技董事长)和向少卿(现任禾赛科技首席技术官)第一次见面,尽管这次见面三个人都没提到创业的事情,但彼此兴趣相投,都认为不会做一辈子的硅谷工程师。
             2013年初,孙恺在斯坦福大学实验室做激光吸收光谱气体传感器方向的研究,把气体检测精度提高1000倍。这个实验室的惊人发现,激发了三个年轻人的创业梦想,再加上中国的空气污染问题日益突出,他们下决心一起把这项技术做成产品,希望有一天能把硅谷最先进的硬件技术引入中国并产业化,给予国人更多的帮助。
             三位留学生,怀着同样的使命感,在硅谷踏上极富挑战的创业之路。三人自筹资金,熬夜攻克技术难关,玩命见投资人。经过一年多的努力,他们研发出三代便携式气体成分测试仪器,完成了两次融资,获得数百万美元投资。
             2014年底,李一帆和他的两个伙伴一起从硅谷回到上海注册公司,开始招兵买马,将产品推向市场。“我们是从硅谷最大的城市圣禾赛起家的,所以公司就叫做禾赛科技。”李一帆如是说。

             科技背后的底气
             七年的光阴过去,李一帆已经褪去青涩和腼腆,从内到外散发着成熟稳重的气质,现任上海禾赛科技的创始人兼首席运营官的他,依旧不变的是满怀激情与坚定的梦想。
             李一帆的禾赛科技就如他的梦想那般,希望在深受雾霾困扰、环境污染严重的当下,为国内提供有效的“空气监测”解决方案,做一个“中国有害气体的实时地图”。
             不同于很多90后创业者,用种种公关手段炒一把概念,在社交媒体昙花一现后,就销声匿迹,难以有长远的发展。李一帆对禾赛科技的未来极为自信,他说,他之所以认为禾赛科技会做成一家很大的企业,是因为他们拥有这一领域全世界最好的技术,这是别人无法复制的核心竞争力。
             禾赛科技所研发的产品,是一种尖端的高精密的气体分析仪,这在空气检测领域处于国际领先地位。这个重约3kg的光学仪器,能准确地测出空气中的各种成分,包括硫化物、氮化物等平常无法测量的有害气体,并通过这个仪器,形成一个实时更新的空气质量地图。
             “我们在下一盘很大的棋。”李一帆笑道,这句话背后隐藏的是科技的底气。他说,墨迹天气只是做数据平台,而禾赛是做整个产业链——从源头的仪器、传感器到最后的数据平台。在技术角度上,通过搭载在移动端的气体传感器及基于云端的物联网平台系统,快速准确地检测出有害气体的实时数据。
             “禾赛科技的商业模式是用自有资金搭建物联网。”他解释说,禾赛产品面对三类人:消费者、机构、政府。“所以我们未来的方向就是‘To C,To B 和To G’这三个。”说到自己熟知的领域,李一帆眉飞色舞起来,他是个充满活力、不走寻常路的技术怪才。

             把地球变成天堂
             尽管一别数载,李一帆还是很快就切换回国内的工作节奏和生活方式。“我的性格就是到了一个新的地方就要彻底抛弃旧的东西。”这种性格让他摆脱美国的思维环境,快速适应国情。“以国内的游戏规则做事情,这样才有可能做成一家很大的、接地气的企业,如果我们坚持用美国人的思维在中国做公司,这是不合理的。”在公司管理上,李一帆已形成了自己的逻辑哲学。
             今年是禾赛的空气监测器正式投向市场的起步之年。尽管是新手,但已畜势待发,并经过了市场的考验。李一帆说,希望在未来三年内,将禾赛做成国内在环境监测上最有影响力的公司,五年左右做成有影响力的智能硬件公司,做那些能够真正改变人们生活的硬件。
             李一帆希望未来能够把人解放出来,用机器替代人的工作。“我们选择空气检测作为一个切入点,并不是偶然的事情。仪器是工业化过程中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我们把仪器做好,才有可能做好更大型的机器和更复杂的制造业。只有制造业做好,这个国家的整体技术水平才能上去,在这个前提下才有更多的用机器代替人的机会。”
             “简单来说,作为科学家也好,作为企业家或者工程师也好,我们最大的心愿就是把地球变成天堂。”李一帆的梦想带着年轻人的冲动和美好。
             他坚信这个梦想一定会实现,当有一天机器人大量替代人力,大多数疾病都可以治疗,能源资源都可以被新的方式所取代,人类就不需要再努力通往西方极乐世界,因为此处就是天堂。

             创客说
             问:在美国挺好的,为什么要“滚”回中国?
             孙恺:我们三个都意识到自己不会做一辈子的硅谷工程师。中国有更大的市场和更好的发展机遇,再加上中国的空气污染问题日益突出,我们下决心把技术做成产品,引入中国并产业化,给予国人更多的帮助。但更在我内心深处的想法是,我们希望投入到这场“中国制造2025 VS 德国工业化4.0”PK的第一线。
             问:你确定能赢吗?
             李一帆:非常确定。而且禾赛科技一定会成为一家伟大的公司,因为我们拥有空气检测领域领先全球的技术,还有我们独特的物联网模式。这是别人无法复制的核心竞争力。在拥有众多科学工程技术从业人员的中国,只要有一个合理的平台和发展模式,中国高端制造业的春天不会遥远。


    禾赛科技三剑客:董事长孙凯、CTO向少卿、CEO李一帆

             世界经理人 李知霜 2015-07-16
             http://www.ceconline.com/it/ma/8800074538/01/


             附3:禾赛科技董事长孙恺2015新年致辞
             禾赛的兄弟姐妹们,

             很高兴在春节前夕,基本完成了禾赛回国落户后一期团队的组建(除了一名软件工程师还未到位)。禾赛在人才选拔方面有着非常苛刻的筛选体系,在团队建设上追求小而精的模式,各位都是在专业上独当一面的人才,这有利于公司初期的快速成长。过去两个多月的时间里,禾赛所需要的人才空缺被一一填补,这艘舰艇马上就要扬帆起航了。从战略上讲,禾赛的发展分为了两块,一方面我们要成为世界上最好的气体分析仪器公司,另一方面,我们要借助互联网思维,借助在仪器硬件上的品牌优势,开发基于大数据的大气环境监测系统。前者保障了公司的技术和品牌优势,也是短期的公司营收来源,后者给禾赛插上了翅膀,让禾赛成为一个千亿级的企业提供了可能。假以时日,禾赛的传感器会遍布世界各个角落,采集的参数也不局限于气体,获得的数据将作为反馈信号来优化这个世界的方方面面。
             憧憬很美好,但所面对的挑战也无比巨大。和一般的消费类产品不同,分析仪器并不是一个可以简单研发制造的产品。做好一台的分析仪器,在工程上会有多方面的挑战。我们在硅谷虽然积累了很多,但最终使之成为一流产品还有一段路要走,期间势必会遇到很多不曾遇到的坎。借助斯坦福高温气体动力实验室过去40年的研究经验,相比于其他公司而言,我们所需要迈过的坎已经少了很多。但即便如此,由于这是禾赛第一次去开发一款面向市场的分析仪器,所会经历的挫折无法预知。大家一定要众志成城,齐心协力地去迈过这些坎,迈过得越多,产品的壁垒就越高,所收获的果实就越丰硕。我们小公司的优势在于,每个人都能发挥主观能动性,大公司需要几周完成的决策和行动,我们也许用一天就可以。大家一定要有信心去制造世界第一的产品。
             大家来自五湖四海,相聚在上海嘉定,有的和妻子分居两地,有的放弃了优厚的待遇和出国工作的计划,为的是同一个目标,就是依靠自己的力量,让禾赛从无到有,从有到强,和企业一起成长。禾赛的核心情怀就是改变世界,让世界上的平凡大众可以享受更高质量的生活。而作为禾赛的建设者,每个成员的幸福感也是公司的核心价值所在。禾赛作为一个平台帮助大家一起实现梦想,这个梦想不光体现在自我价值的实现,也体现在个人的收入上。公司会在一年后根据大家的表现类给予合理的期权。每个早期员工获得的期权在公司上市的时候都会有几千万甚至几亿的价值。禾赛是一家在快速成长的初创公司,3年内通过大家的努力让公司成长10倍是非常保守的目标,大家的生活在3年后就会发生质的变化。如果我们能够在6年的时间里让公司实现100倍的增长,大家基本可以实现财富自由。
             最后祝大家在新春佳节之际阖家幸福,身体健康!

             禾赛科技董事长孙恺
             2015年2月18日